設計公司的數位管理-4:來看工具的使用者體驗
工具的使用心得分享~~
針對上一篇結論談到的三個工具平台:Jodoo、Notion與GoBridge來進行用戶使用後的分享與反饋,內容部分參考ChatGPT的分析,部份加上我訪問實際用戶的心得,應該具備一定程度的代表性。
Jodoo 用戶心得與反饋
正面反饋
- 無需程式開發
只有非常少數的客戶來自於室內設計產業,這個工具主要的用戶都是其他零售、製造、服務與運輸業。Jodoo 被定位為 no-code 應用平台,主打「拖拉即可構建表單、工作流程、看板儀表板」等功能,減少寫程式的門檻。 奇酷科技+1
有用戶會稱讚說,用戶可以透過範本快速部署業務模組,或從現有範本修改為自己的流程。 奇酷科技 - 功能更新頻繁/靈活彈性
強調 Jodoo 的版本更新頻率高(例如每兩星期更新)以回應客戶需求。 奇酷科技
這表示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若發現缺項目或需要改進有機會在被納入產品更新。 - 高度客製化能力
用戶可以從零開始設計流程、表單、連動欄位、簽核程序等。這對於想把公司流程「搬上平台」的企業來說,是一大賣點。 奇酷科技+1
例如它支援「跨表資料聯動」、「子表單」、「自訂按鈕」、「表單檢視樣式」等等。 - 在本地支援/合作開發/顧問服務
在台灣由奇酷科技代理,提供客製化、導入協助、教育訓練等支援。這在本地化導入時是重要優勢。 奇酷科技
社群也有 Facebook 群組「Jodoo 台灣官方社群」,使用者可以互相交流問題與解法。 Facebook
缺點/使用者反饋的痛點
- 資料量與附件上限限制
在不同版本中,Jodoo 對資料表筆數、附件上傳量等有明顯限制。若案子很多、檔案多,可能會碰到容量瓶頸。 奇酷科技+2奇酷科技+2 - 高階功能與整合需額外付費或版本升級
比如 API / Webhook、SSO、進階流程 / 子流程 /外掛支援等在高版本才開放。免費或標準版可能缺少這些關鍵功能。 奇酷科技+2奇酷科技+2
如果公司流程複雜,可能要付出不少成本升級版。 - 使用者社群回饋不多 / 案例稍少
相比 Notion 等較成熟工具,Jodoo 在設計 /室內設計業界的使用者評論與公開案例較少。在真實業務情境下的風險較高,需要自行試驗或小規模驗證。 - 潛在客製維護成本
當流程設計得過於個性化或複雜時,後續修改或維護可能要投入較多時間與成本。
Notion 用戶心得與反饋
Notion 是較成熟普及的工具,用戶、開發社群、論壇中可以看到許多正反面回饋,目前開始有部分設計師在觀察與嘗試使用,大部分的用戶是非室內設計業。
正面反饋
- 高度彈性/自訂能力強
用戶可自由設計資料庫、關聯、視圖 (板、列表、日曆、看板等),對整理資料/文件很有用。
有人把 Notion 當作個人與團隊的「總控中心」、「知識樞紐」。 Reddit+1 - 美感與整體介面
Notion 的界面美觀、排版整潔、可插圖/嵌入多媒體,對設計師這類重視視覺的人來說是優點之一。
許多使用者會說,「它讓我的資料看起來不雜亂」這類回饋。 - 社群與模版豐富
有大量第三方範本、教學資源與社群討論,方便借用或改造。
若遇到需求時,也容易在網路上找到類似模板與作法。
缺點/使用者反饋的痛點
- 權限管理/編輯控制不細緻
多位用戶在 Reddit 或社群反映,他們希望能讓某些使用者「只能評論,不修改」或「只能看特定視圖」等更細緻的控制,但 Notion 在這方面限制不少。 Reddit+1 - “我想和客戶分享,允許他們評論,但不讓他們提出建議或更改篩選檢視。這是唯一阻止我使用 Notion 作為客戶入口的原因。” Reddit
- 有時只是呈現「假性生產力」工具
有用戶感慨:Notion 用得漂亮,資料整理得乾淨,但實際任務進度不見得有跟上。 - “看起來像在做整理分類,而不是真正把工作做完。” Reddit
- 效能/大量資料時遲滯
當資料庫筆數、圖片、附件很多時,用戶有時會感到頁面加載變慢或操作卡頓。這在專案多、檔案量大的情況下可能顯著。
此外,移動端或手機操作體驗有時不如桌機順暢。 - 流程自動化能力弱
原生的觸發 / 自動化能力較簡單,若要進階自動化通常要搭配 Zapier、Make、Notion API 等外部工具。這對非技術團隊者是一道門檻。
GoBridge 用戶心得與反饋
GoBridge 對比上面兩個工具,相反的是專屬於設計/施工業界而非一般通用工具,其公開的使用者回饋資料相對上面兩個通用工具會比較少(合理,因為軟體是2025年上市,而且不是通用於各產業的軟體)。但可以從官方宣傳、媒體報導、使用者訪談中擷取幾個反饋方向與潛在觀察。
於GoBridge官方臉書分享到客戶回饋案例:Facebook
- 案例A:
專案管理系統|工程流程更透明,讓每個細節都有跡可循
提升施工效率|減少溝通落差,確保進度準確無誤
縮短客戶等待時間|讓設計不只是夢想,而是高效實現的承諾
- 案例B:
導入數位化與AI的管理工具,目的就是要讓設計與施工團隊的合作默契得以提升,避免溝通障礙,同時也讓客戶的體驗更棒更滿意!!!
- 案例C:
系統解決了我們三個<<痛點>>
- 設計師各做各的,無法掌握彼此的進度
- 傳統的案件excel表格,不好找案件與分類太多
- 無法區分不同案件屬性(諮詢中/進行中/已完工)
<<優點>>
- 案件進度一目了然,老闆不需要找專案來詢問,打開網頁系統即可
- 業主也能上線看到案件資訊,與每個階段施工中的進度照片,把所有文字照片決議都放上去討論區,避免那種喜歡揮來揮去的業主
- 在後續保固時,設計師可能已離職,但系統還保有資料,查詢油漆色、皮板資訊,相對快速
正面反饋
- 針對設計 + 施工流程整合
GoBridge 將設計端、業主端、工地端流程整合在同一平台(簽約、圖面審查、施工日誌、驗收、異常紀錄)是其主打優勢。媒體報導將這點作為賣點。 - 專業性與落地考量
因為設計/施工業常見的痛點(溝通斷裂、圖面版本混亂、驗收不透明等)正好是 GoBridge 要解決的地方,對這些痛點有針對性功能。 - 提升專案透明度 /協作效率
若使用得當,能讓設計師、工地主任、業主都在一個平台上看到相同狀態資料,減少中間溝通錯誤或重複確認。
缺點/使用者反饋的痛點
- 使用者案例與公開反饋不如通用工具多
相比 Notion、Trello 等工具,GoBridge 在設計/施工業中的用戶心得較少,可能實際場域遇到的問題或限制尚未發現。 - 彈性可能受限於平台設計
若公司流程非常特殊、跳脫平台既有流程架構,可能無法完全貼合,需調整流程以適配平台。 - 價格、授權、儲存空間限制
如同大多商業 SaaS 平台,GoBridge 的方案可能在授權人數、儲存空間或功能模組上有所限制,若專案量大、檔案多,可能需要升等版本。 - 導入成本與員工適應性
對某些員工(設計師、工班)來說,切換到新的管理平台、習慣新的操作、改變慣常作法,有阻力與門檻。
本文由林義評整理撰寫,天禧資訊共同創辦人,長期協助各產業數位轉型,擅長雲端與AI科技領域的應用,曾擔台灣微軟事業群總經理、台灣花旗銀行資訊長、台灣優利系統總經理、IBM大中華區資深協理等要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