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Bridge空間設計菁英匯

裝修糾紛-1:設計裝修糾紛多,你一定要知道!

FacebookLineEmailCopy

設計裝修糾紛多,你一定要知道!

 

「糾紛」這兩個字來形容其實有時候是略為聳動了,不是每個問題的發生最後都會引發到所謂糾紛的程度,但不可否認,的確在室內設計裝修領域裡,不管你是業主還是設計師,只要你有裝修的經驗,絕大多數都經歷過一段不容易的磨合期 - 認知差異、溝通不良、態度問題、預算追加、品質缺陷、工程延宕、期望落差等等,只要管理不當,大大小小有太多地方會容易產生摩擦,如果雙方沒有建立妥善的解決方法或管理機制,最後很可能會走上仲裁或法律途徑。

本篇文章我想整理有關於設計裝修糾紛的資料,這部分長期以來在制度面與法規面就存在很多模糊地帶,是個沒有被妥善監理的領域,很多大大小小的糾紛導致這個產業一直都存在消費者不信任感與資訊落差的刻板印象。

關於裝修糾紛的網路資訊很多,我首先找幾個相關報導給,先給讀者理解設計裝修糾紛的案件有多普遍性與嚴重,以及這些問題的背景與觀察:

  1. 報導稱 12 年間裝潢糾紛案件達1.6萬。YouTube 民視新聞 (2025/09)
    裝潢蟑螂詐騙事件層出不窮!根據住保會統計,12年下來,有糾紛的案件達1萬6120件,但住保會創會理事長吳翃毅就說這僅是冰山一角。
    意義與觀察:裝潢糾紛與蟑螂層出不窮,立委、司法官、國土署共同研商「住保履約」,保障消費權益。
  2. 十年來上萬件「裝修蟑螂」橫行,國土署祭兩方向防堵 (聯合新聞網) (2025/06)

立委指出,過去十年裝修糾紛申訴超過 1.3 萬件;很多所謂「裝修業者」收錢後短暫進場施工,然後逃逸或變更條件,導致消費者無從求償。政府打算建立合法業者查詢平台,檢討契約與消保規範。

意義與觀察:消費者信任問題嚴重。產業治理與契約制度變得非常迫切。業者若無標準流程與合約,風險高。

  1. 每年近 2 千件室內裝修糾紛!品保協會這麼做 (Yahoo奇摩新聞) (2025/04)
    裝修糾紛數量居高不下,涉及報價不清、工程品質差、完成時間延誤、變更未事先溝通等。消費者往往苦於協調與訴訟程序冗長。
    意義與觀察:強化施工標準、合約透明與監督機制成為趨勢。消保組織與公部門可扮演重要角色。
  2. 報導指出「上半年就發生了高達 600 多件裝修糾紛」(Yahoo奇摩新聞) (2024/11)
    光是上半年就發生了高達600多件的裝修糾紛,單價少則一兩百萬,多則破千萬,專家點破最常見的糾紛,就是在施工階段中發生了客戶非主動的大額追加,其中又以窗簾、特殊造型(圓角)、木地板最為常見。

意義與觀察:預算、報價與追加是糾紛最容易發生的點,必須要建立透明且有信賴基礎的溝通平台。

  1. 論文指出:「近年業主申訴案件從五年前的約 200 件,攀升至 2022 年的 420 件」。(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2024)
    近年來,台灣室內設計及裝修相關的業主申訴案件顯著增加,從五年前的約200件攀升至2022年的420件。這一趨勢反映出室內裝修行業中管理制度的迫切需求。立法委員呼籲重新審定相關法規,減少設計師與業主間的糾紛,確保業主權益免受詐騙威脅。
    意義與觀察:申訴涉及裝修品質問題,如修繕工程瑕疵和裝潢不符預期。這些問題在年輕一代業主中尤為明顯,他們重視風格與實用性。

 

撇開上下游供應商不談,設計裝修主要的兩個角色就是設計公司與業主,也就是專業服務的提供者與消費者,從兩個面向來談糾紛,角度會完全不一樣。

裝潢是人生大事,業主怕踩雷,怕追加預算,怕遇到蟑螂~~
設計師怕比價,怕業主難溝通又健忘,怕遇到奧客~~

設計裝修不是買個家電這麼簡單,不滿意還可以退貨!設計師與業主兩個角色就像剛認識沒多久的兩方,都還沒談戀愛的感覺就要開始談婚姻,你不懂我我不懂你的情況下,只能相信媒人的話,婚一結下去才是磨合的開始。

這是一個現況,以現行的產業生態來看,多數人找設計師都是親朋好友介紹、網路找來的或是看廣告來的,這種情況下很難百分之百避免認知落差與溝通障礙,所以我第一段的結論是 - 問題一定會發生,但不一定會導致糾紛的發生,也不要期望零糾紛,糾紛的發生是可以透過預先準備的途徑來解決的,最重要是建立透明與可信賴的溝通平台與解決管道來避免或減輕糾紛。

避免糾紛的基礎是雙方的責任,來自於雙方一開始是否有充分的準備,準備甚麼?? 

==> 業主找設計師,不能只看作品、報價,要看管理能力

==> 設計師提供專業服務,不能只是設計、施工,要有管理能力

 

所以下我從設計師與業主相對的角度,來看彼此會遇到哪些糾紛。

 

業主(消費者)會遇到哪些糾紛?

網路上你可以查到的絕大部分糾紛,都是從業主的角度來看,這是現實狀況也無可厚非,畢竟消費者是多數,並且以過去案例來看,大部分申述案件的受害者都是消費者這一方,我查閱一些文章後,為保持客觀的立場,我借用其中一個文章來看:

 

裝潢糾紛不用怕,來看新手也能掌握的躲雷寶典 (裝潢糾紛不用怕,來看新手也能掌握的躲雷寶典 | 狸樂聚×室內設計)

我節錄文章中的重點如下:

  • 裝潢蟑螂:新聞上都報導得很聳動,但事實上,有些確實是屋主碰上了裝潢蟑螂這種不肖業者,有些是在裝修工程開始前未辦妥程序,有些則是雙方在溝通中出現了許多誤會所致。裝修一間房子對於屋主與裝修業者來說,是一場互利合作。
  • 沒有申請合法裝修:沒有法源保障,即使裝修工程僥倖順利結束也屬於違建,事後也可能遭到旁人檢舉拆除,因此「室內裝修許可」,就是證明自家裝修合法的金鐘罩,一來能在事前就排除不合法的業者;二來,能保護自身裝修安全;最重要的是,還能免於被檢舉這項裝修糾紛。
  • 施工延宕:完工日期是很容易興起裝潢糾紛的重點。一種是三催四請不上工,拖拖拉拉帶錢走的裝潢蟑螂;另一種則是對工期管控不當延宕工期,導致屋主得多付出額外的金錢、時間,以及承受無法如期入住的壞心情。
    報價陷阱:實惠的價格,時常會吸引大家直接簽下合約、大方付款,但這也是裝潢蟑螂看見的機會,藉著低廉的報價哄人簽約,直到裝修工程開始,才額外巧立名目追加款項,導致裝潢糾紛不斷。大家要避開這類陷阱,就對模糊的報價內容有所警惕,並且不要匆忙簽約。
  • 進度追蹤:裝修工程進行途中,大多數是由廠商負責把控裝修進度,但倘若大家全然放手等待裝修完工,那麼等來的不一定會是驚喜,更多的是驚嚇。無論是工期延宕,或是成果不如預期,都會造成負面影響,引來裝潢糾紛。
    施工品質:裝修品質不佳的情況有兩種,一是廠商利用同品項不同品牌的材料價格差距圖利,較差的材料自然會影響完工後的品質;另外一種就是實際上的施工品質不佳,所導致的裝修糾紛,最常見的是裝修內容與室內設計圖有落差。

以上幾類客觀來說涵蓋了大多數的糾紛原因,糾紛嚴重程度不一,輕微的誤解可以透過溝通與改善解決,嚴重的可能牽涉到金額與內容的明顯落差,就可能需要協商或透過法律途徑解決。

文中也建議消費者如何採取行動避免糾紛或減少糾紛,上述的內容你是不是也遇過?

 

設計裝修公司會遇到哪些糾紛?

以對等的觀點來分析,從設計師當然也會會遇到客戶糾紛,我特別找了最近台北市室內設計裝修商業同業公會(TAID)在八月所舉辦的一場講座,就談到從設計師來看,如何能避免設計裝修過程中發生的糾紛。

TAID專業講座|如何避免室內設計裝修糾紛(TAID專業講座|如何避免室內設計裝修糾紛) (2025/10)

文章中的重點如下:

  • 專業鑑定:從專業鑑定人的角度,藉由案例分享鑑定過程中遇到現場施工落差、如何找出問題點、問題修繕等常見主雇雙方爭議點,強調設計階段的溝通紀錄與圖說完整性以及潛在問題的預防與監督,是後續避免爭議的重要關鍵。許多糾紛往往源自雙方對責任範圍的理解落差、契約不明、圖說模糊等議題,設計師應建立基本的法規意識,並善用合約條款保護自身權益。
  • 避免延誤,從管理抓起
    裝修工期一延再延,是最容易引發爭議的地雷。由於很多延誤其實是管理問題,不是技術問題,比如工班安排不當、人力不足、材料延遲等,都是可預防的狀況。講師建議設計師應制定清楚的施工排程表,並於合約中載明「變更設計」對工期的影響與責任歸屬,才能避免業主與廠商互相指責。
  • 變更設計需書面確認
    裝修途中最常見的情況是「追加減項」。例如,業主臨時要求加裝收納櫃,或現場發現設計無法落實。這些變更一定要雙方書面確認,金額與工期影響都要說清楚,避免事後爭議。講師提醒,設計師務必讓業主了解設計變更的實際影響,透明溝通是最好的保險。
  • 圖說完整是溝通關鍵
    設計圖是設計與施工的橋梁,圖說不清,執行容易跑偏。因為看過太多糾紛是因為圖上沒畫清楚,或設計師跟工班沒對齊,因此建議設計師在開工前,務必與施工單位進行詳細圖面會議,並針對可能的現場變數做預先評估,降低誤解風險。
  • 報價誠實透明,避免後續扯皮
    「先低價搶案,再追加一堆項目」的情況屢見不鮮,不只讓業主反感,也損害整體產業形象。講師強調報價單要詳細,包含材料、工項、品牌規格,才能避免後續扯皮。建議業主在選擇設計公司時,也應注意是否有完整報價與契約內容,不只是看總價。
    訂立契約,是彼此的保障
    很多糾紛源自沒有簽正式合約,或契約條款太簡略。有鑑於契約不是不信任,是保障彼此權益,因此一份合格的裝修合約,應包含付款進度、工期、保固年限、驗收標準、變更程序等,並盡量避免只有口頭協議的情況。
  • 驗收與保固要有共識
    裝修完工後的驗收與保固也是常見紛爭點,若雙方對「什麼算達標」沒有共識,很容易演變成互不妥協的局面。講師建議,最好於合約中明列驗收方式(如依照圖說、實體樣品等)與保固年限,若有爭議,也能提供評估依據。

上面這六點關於設計師會遇到的狀況來自於專家的經驗,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可以當作一個客觀的基礎來討論如何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

 

綜合業主與設計師兩方的觀點,立場不同,但卻有很大一部分是共通的交集點,例如施工預期進度與實際進度的掌握、報價的透明度與變更流程、施工品質與驗收規範、雙方溝通與問題解決的方法等;設計公司與業主立場不同但不需要站在對立面,現代化的專業服務精神是要打造滿意的客戶體驗,降低雙方的資訊落差,建立共同的利益最大化,因此,透過新型態的管理模式與平台來改變業主與設計師的互動模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改變與關鍵。

文章中我談到業主找設計師,不能只看作品、報價,要看管理能力;設計師提供專業服務,不能只是設計、施工,要有管理能力,下一篇文章我將說明如何透過有效的管理平台來拉近雙方的距離,讓設計師與業主能資訊交流、有效溝通、並且相互信賴,在一個友善的體系下共同完成裝修的夢想。

 

本文由林義評整理撰寫,天禧資訊共同創辦人,長期協助各產業數位轉型,擅長雲端與AI科技領域的應用,曾擔台灣微軟事業群總經理、台灣花旗銀行資訊長、台灣優利系統總經理、IBM大中華區資深協理等要職。